宪问篇 第十四
主要记录论修身为人之道及对人物的评价。
← 返回首页目录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⑴”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问如何叫耻辱。孔子道:“国家政治清明,做官领薪俸;国家政治黑暗,做官领薪俸,这就是耻辱。”原宪又道:“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心四种毛病都不曾表现过,这可以说是仁人了吗?”孔子道:“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了,若说是仁人,那我不能同意。”
14.2子曰:“士而怀居⑴,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而留恋安逸,便不配做读书人了。”
14.3子曰:“邦有道,危⑴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⑵。”
【译文】孔子说:“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政治黑暗,行为正直,言语谦顺。”
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名言,但有名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仁。”
14.5南宫适⑴问于孔子曰:“羿⑵善射,奡⑶荡舟⑷,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⑸!”
【译文】南宫适向孔子问道:“羿擅长射箭,奡擅长水战,都没有得到好死。禹和稷自己下地种田,却得到了天下。[怎样解释这些历史?]”孔子没有答复。南宫适退了出来。孔子道:“这个人,好一个君子!这个人,多么尊尚道德!”
14.6子曰:“君子⑴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⑴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中不仁的人有的罢,小人之中却不会有仁人。”
14.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⑴?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孔子说:“爱他,能不叫他劳苦吗?忠于他,能够不教诲他吗?”
14.8子曰:“为命⑴,裨谌⑵草创之,世叔⑶讨论⑷之,行人子羽⑸修饰之,东里子产⑹润色之。”
【译文】孔子说:“郑国外交辞令的创制,裨谌拟稿,世叔提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子产作文词上的加工。”
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⑴。曰:“彼哉!彼哉⑵!”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⑶骈邑⑷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译文】有人向孔子问子产是怎样的人物。孔子道:“是宽厚慈惠的人。”又问到子西。孔子道:“他呀,他呀!”又问到管仲。孔子道:“他是人才。剥夺了伯氏骈邑三百户的采地,使伯氏只能吃粗粮,到死没有怨恨的话。”
14.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孔子说:“贫穷却没有怨恨,很难;富贵却不骄傲,倒容易做到”
14.11子曰:“孟公绰⑴为赵魏老⑵则优⑶,不可以为滕、薛⑷大夫。”
【译文】孔子说:“孟公绰,若是叫他做晋国诸卿赵氏、魏氏的家臣,那是力有余裕的;却没有才能来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14.12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⑴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⑵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⑶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子路问怎样才是全人。孔子道:“智慧像臧武仲,清心寡欲像孟公绰,勇敢像卞庄子,多才多艺像冉求,再用礼乐来成就他的文采,也可以说是全人了。”等了一会,又道:“现在的全人哪里一定要这样?看见利益便能想起该得不该得,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经过长久的穷困日子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可以说是全人了。”
14.13子问公叔文子⑴于公明贾⑵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⑶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他老人家不言语,不笑,不取,是真的吗?”公明贾答道:“这是传话的人说错了。他老人家到应说话的时候才说话,别人不厌恶他的话;高兴了才笑,别人不厌恶他的笑;应该取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孔子道:“如此的吗?难道真是如此的吗?”
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⑴,虽曰不要⑵君,吾不信也。”
【译文】孔子说:“臧武仲[逃到齐国之前,]凭借着他的采邑防城请求立其子弟嗣为鲁国卿大夫,纵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我是不相信的。”
14.15子曰:“晋文公⑴谲⑵而不正,齐桓公⑴正而不谲。”
【译文】孔子说:“晋文公诡诈好耍手段,作风不正派;齐桓公作风正派,不用诡诈,不耍手段。”
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⑴。”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⑵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⑶。”
【译文】子路道:“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师傅]召忽因此自杀,[但是他的另一师傅]管仲却活着。”接着又道:“管仲该不是有仁德的罢?”孔子道:“齐桓公多次地主持诸侯间的盟会,停止了战争,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⑴管仲,吾其被⑵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⑶于沟渎⑷而莫之知也?”
【译文】子贡道:“管仲不是仁人罢?桓公杀掉了公子纠,他不但不以身殉难,还去辅相他。”孔子道:“管仲辅相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到今天还受到他的好处。假若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沦为落后民族]了。他难道要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自杀,还没有人知道的吗?”
14.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⑴僎与文子同升诸⑵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⑶矣。”
【译文】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由于文子的推荐,]和文子一道做了国家的大臣。孔子知道这事,便道:“这便可以谥为『文』了。”
14.19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⑴不丧?”孔子曰:“仲叔圉⑵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译文】孔子讲到卫灵公的昏乱,康子道:“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败亡?”孔子道:“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管理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
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译文】孔子说:“那个人大言不惭,他实行就不容易。”
14.21陈成子⑴弑简公⑵。孔子沐浴而朝⑶,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⑷。”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⑸:“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译文】陈恒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鲁哀公,报告道:“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道:“你向季孙、仲孙、孟孙三人去报告罢!”孔子[退了出来],道:“因为我曾忝为大夫,不敢不来报告,但是君上却对我说,『给那三人报告吧』!”孔子又去报告三位大臣,不肯出兵。孔子道:“因为我曾忝为大夫,不敢不报告。”
1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译文】子路问怎样服侍人君。孔子道:“不要[阳奉阴违地]欺骗他,却可以[当面]触犯他。”
14.23子曰:“君子上达⑴,小人下达⑴。”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
14.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⑴,今之学者为人⑴。”
【译文】孔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14.25蘧伯玉⑴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⑵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译文】蘧伯玉派一位使者访问孔子。孔子给他坐位,而后问道:“他老人家干些什么?”使者答道:“他老人家想减少过错却还没能做到。”使者辞了出来。孔子道:“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
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⑴。”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曾子说:“君子所思虑的不超出自己的工作岗位。”
14.2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⑴过其行。”
【译文】孔子说:“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为耻。”
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道:“这正是他老人家对自己的叙述哩。”
14.29子贡方人⑴。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译文】子贡讥评别人。孔子对他道:“你就够好了吗?我却没有这闲工夫。”
14.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着急别人不知道我,只着急自己没有能力。”
14.31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译文】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无根据地猜测别人的不老实,却能及早发觉,这样的人是一位贤者罢!”
14.32微生亩⑴谓孔子曰:“丘何为是⑵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译文】微生亩对孔子道:“你为什么这样忙忙碌碌的呢?不是要逞你的口才吗?”孔子道:“我不是敢逞口才,而是讨厌那种顽固不通的人。”
14.33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译文】孔子说:“称千里马叫做骥,并不是赞美它的气力,而是赞美他的质量。”
14.34或曰:“以德报怨⑴,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有人对孔子道:“拿恩惠来回答怨恨,怎么样?”孔子道:“拿什么来酬答恩惠呢?拿公平正直来回答怨恨,拿恩惠来酬答恩惠。”
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⑴。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孔子叹道:“没有人知道我呀!”子贡道:“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您呢?”孔子道:“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澈了解很高的道理。知道我的,只是天罢!”
14.36公伯寮⑴愬⑵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⑶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⑷。”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译文】公伯寮向季孙毁谤子路。子服景伯告诉孔子,并且说:“他老人家已经被公伯寮所迷惑了,可是我的力量还能把他的尸首在街头示众。”孔子道:“我的主张将实现吗,听之于命运;我的主张将永不实现吗,也听之于命运。公伯寮能把我的命运怎样呢!”
14.37子曰:“贤者辟⑴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译文】孔子说:“有些贤者逃避恶浊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择地而处,再次一等的避免不好的脸色,再次一等的迥避恶言。”孔子又说:“像这样的人已经有七位了。”
14.38子路宿于石门⑴。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子路在石门住了一宵,[第二天清早进城,]司门者道:“从哪儿来?”子路道:“从孔家来。”司门者道:“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却定要去做的人吗?”
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踁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⑴。”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孔子在卫国,一天正敲着磬,有一个挑着草筐子的汉子恰在门前走过,便说道:“这个敲磬是有深意的呀!”等一会又说道:“磬声踁踁的,可鄙呀,[它好像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没有人知道自己,这就罢休好了。水深,索性连衣裳走过去;水浅,无妨撩起衣裳走过去。”孔子道:“好坚决!没有办法说服他了。”
14.40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译文】子张道:“《尚书》说:『殷高宗守孝,住在凶庐,三年不言语。』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不仅仅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继承的君王三年不问政治,各部门的官员听命于宰相。”
14.41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孔子说:“在上位的人若遇事依礼而行,就容易使百姓听从指挥。”
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⑴。”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⑵,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子路问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子路道:“这样就够了吗?”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使上层人物安乐。”子路道:“这样就够了吗?”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使所有老百姓安乐。修养自己来使所有老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没有完全做到哩!”
14.43原壤⑴夷俟⑵。子曰:“幼而不孙弟⑶,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原壤两腿像八字一样张开坐在地上,等着孔子。孔子骂道:“你幼小时候不懂礼节,长大了毫无贡献,老了还白吃粮食,真是个害人精。”说完,用拐杖敲了敲他的小腿。
14.44阙党⑴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⑵也。见其与先生并行⑶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译文】阙党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达信息。有人问孔子道:“这小孩是肯求上进的人吗?孔子道:“我看见他[大模大样地]坐在位上,又看见他同长辈并肩而行。这不是个肯求上进的人,只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
书香四溢 · 尽在纸书
如果您有所收获,请考虑购买正版纸质书籍,以作深入研读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