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风雨飘摇的时代,谭嗣同如一颗耀眼的彗星划过天际。他深受儒家思想浸润,却又以最决绝的姿态,向统治中国两千年的纲常名教发起了猛烈冲击。其核心思想载于绝命之作《仁学》中,而这部著作的根基,正是对《论语》核心概念——“仁”——的一次革命性重构。
谭嗣同创造性地借用西方近代物理学的“以太”概念,将“仁”诠释为充斥宇宙、无所不包、贯通万物的精神与物质统一体。由此,他为“仁”赋予了全新的第一要义:“通”。“通”的必然结果便是“平等”。在他看来,万物本质相通,则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万物之间,皆应是绝对平等的。这彻底颠覆了传统儒家以亲疏远近为序的等差之爱。
基于“仁=通=平等”这一崭新理念,谭嗣同发出了“冲决网罗”的时代呐喊。他所要冲决的“网罗”,便是历代统治者用以维系专制统治的“三纲五常”。他痛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伦理为“惨酷无人理”,是禁锢人性、阻碍沟通的“不仁”之最大体现。他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倡导男女平权,认为父子、兄弟、夫妇之间都应像朋友一样,建立在自由、平等的情感之上。
谭嗣同并非简单地否定孔子,而是认为后世的“伪学”——尤其是被政治化的儒教——早已背离了孔子“仁”的本意。他试图跨越千年的经学壁垒,直接与孔子本人“下学而上达”的求真精神对话。他所做的,不是抛弃“仁”,而是要洗刷掉附着其上的等级、特权与压迫,恢复其作为普遍的人类情感与宇宙真理的本来面目。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最终以生命为代价,践行了他的“仁学”之道。他用鲜血为“仁”注入了近代化的灵魂:一种追求个体解放、众生平等、敢于为公理而牺牲的博爱精神。他让儒家士大夫“为生民立命”的传统理想,在近代中国的黎明前夜,迸发出了最悲壮、也最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