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典故

探索《论语》背后的故事、人物与智慧

← 返回首页

高谈阔论:孔融的智慧

年仅十岁的孔融,如何凭借“祖先之交”的机智言辞,赢得与大名士李膺的会面?又如何用一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反击非议,名声大噪?

半部论语治天下

北宋名相赵普,据传仅凭半部《论语》便辅佐太祖平定天下。这一典故背后,蕴含着怎样的为政智慧与实践力量?

两个“叶公”

“叶公好龙”讽刺了表里不一的人。但在《论语》中,叶公是一位务实的政治家,他与孔子关于“法治”与“人情”(父子相隐)的辩论,展现了深刻的理念冲突。

德之贼:孔子为何厌恶“乡愿”

在乡里有口皆碑的“老好人”,为何被孔子称为“德之贼”?了解“乡愿”这一概念,看穿那些没有原则的“伪善”。

子贡救鲁:言语的力量

春秋末年,齐国大夫田常准备攻打鲁国,鲁国岌岌可危。子贡领命后,凭借其卓越的口才和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展开了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外交行动。

孔门三杰:颜回、子路与子贡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其中颜回、子路、子贡三人性格迥异,却都是孔子最器重的学生。他们分别代表了德行、勇武与才辩的极致。

子见南子:圣人的尺度

孔子与卫灵公夫人南子的会面,是其一生中备受争议的事件。面对弟子的不解与后世的猜疑,孔子为何坚持己见?这背后体现了怎样的道义与权衡?

《论语》的作者们:曾子学派的角色

《论语》并非孔子亲笔,而是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编纂。为何学界普遍认为曾子的门生在其中扮演了核心角色?这从书中的称谓与思想传承中可见一斑。

崔杼弑君与史官精神

“崔杼弑其君”不仅是一桩历史事件,更是对史官“秉笔直书”精神的最高检验。面对屠刀,齐国太史一家前仆后继,用生命捍卫了记录历史真相的原则。

庄子:孔颜心学的隐秘传人

苏轼与章太炎等人认为,庄子看似批判儒家,其内核却继承了孔子与颜回所代表的、追求精神自由与道德理想的儒家道统。

谭嗣同:以《仁学》重铸《论语》之魂

谭嗣同的《仁学》激烈地重塑了《论语》的核心“仁”,融合西学与佛学,旨在冲决千年的纲常名教网罗,呼唤一种绝对的平等与精神自由。

学问四境:从“入门”到“到家”

从“入门”到“升堂”,再到“入室”,最终达到“到家”的化境。儒家将学问的精进过程比作进入一座建筑,层次分明,境界递进,极富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