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曾盛赞孔子修《春秋》的功绩,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意思是孔子通过“春秋笔法”,用微妙的措辞褒贬善恶,让后世的乱臣贼子感到畏惧。然而,在孔子之前,中国史官不畏强权、舍生取义的传统早已存在,“崔杼弑君”便是其中最震撼人心的典故。
这个故事记载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齐国权臣崔杼因其妻子与齐庄公私通而怀恨在心,设下埋伏杀死了齐庄公。作为国家的史官,齐国太史在史册上如实写下了“崔杼弑其君”。崔杼看后勃然大怒,当场杀了太史。
太史的弟弟继承了官职,他毫不畏惧,继续在史册上写下“崔杼弑其君”。崔杼又将他杀死。接着,太史的第二个弟弟再次接任,他写的还是这五个字。崔杼手持血刃,对他说:“你的两个哥哥都死了,难道你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如果你不这样写,我就放过你。”这位史官平静地回答:“秉笔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一死。”崔杼无计可施,最终只能放了他。
而当这位史官走出宫门时,恰好遇到一位从南部闻讯赶来的史官。原来这位南史氏以为太史一家都被杀光了,自己便带着竹简赶来,准备继续记录这桩暴行。看到弑君的罪行已被如实记录,他才放心地离去。
这个典故展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捍卫真理而视死如归的伟大风骨。孔子所作的《春秋》,正是继承了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史官精神。史家的笔,重于泰山,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事实,更是一个民族的道义与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