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但它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而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在孔子去世后数十年间共同编纂而成。在众多编纂者中,后世学者普遍认为,曾子(曾参)的学派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一推论的主要依据来自《论语》的内文。在书中,孔子的弟子们被及时人提及时,通常都会称其“字”,如“子路”、“子贡”、“颜渊”。然而,只有曾参和有若两位,被尊称为“曾子”和“有子”。这种“子”的尊称,在古代通常用于称呼老师或德高望重的学者。孔门弟子中,获得此等称谓的仅此二人,暗示了他们在《论语》编纂集体中的崇高地位,其门生很可能是编纂工作的主力。
此外,曾子在儒家思想传承中地位非凡,他上承孔子,下启子思,再传至孟子,是儒家道统的关键人物。他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关于“孝”与“忠恕”思想的论述,如“吾日三省吾身”,对后世影响极大。因此,无论从文本的称谓习惯,还是从思想传承的脉络来看,曾子的学生们在整理和塑造我们今天所读到的《论语》这部儒家核心经典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