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熟知的“叶公好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它讽刺了那些言行不一、表里相悖的人。然而,当我们翻开《论语》,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也远为深刻的叶公形象。
历史上的叶公(姓沈,名诸梁),是春秋末期楚国一位权倾朝野的政治家(时任令尹,相当于宰相)。他是一位务实的实干派,孔子曾称赞他的治理能“近者说(悦),远者来”,即让本地百姓安居乐业,吸引远方的人前来归附。
叶公的务实精神,更体现在他与孔子那场著名的“法与情”的辩论中。叶公提出:“我的家乡有‘直躬者’(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站出来作证。”在叶公看来,这种大义灭亲、维护法纪的行为,正是社会正直的体现。但孔子立刻反驳:“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场辩论没有对错,却反映了法家“法治”与儒家“人情”的根本冲突,而叶公,正是站在了法家理念的门槛上。
这位政治家所背负的巨大压力,在《庄子·人间世》中也有生动描绘。叶公即将出使强敌齐国,他“朝受命而夕饮冰”,忧心忡忡,生怕任务失败。虽然“饮冰”一词在同章中也是孔子对颜回的告诫,但它所描绘的“内热”——那种为国事焦虑到五内俱焚、必须饮冰降温的巨大责任感——却同样是叶公的真实写照。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正是取此典故,将书斋命名为“饮冰室”,以表自己对国家前途同样的忧虑与担当。
因此,历史上的叶公,远非“好龙”寓言中的浅薄之辈。他是一位在《论语》中与孔子激辩法理、在《庄子》中为国事“饮冰”的复杂、深刻、且充满焦虑的实干政治家。寓言只是后人的虚构,而这份沉重的担当,或许才更接近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