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之贼:孔子为何厌恶“乡愿”

洞察人性中的“伪善”

← 返回典故列表

什么是“乡愿”?

“乡愿”(xiāng yuàn),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一个极具洞察力的概念。它字面意思是指“乡里公认的好人”,但孔子却对此类人深恶痛绝。

这种人并非大奸大恶之徒,恰恰相反,他们为人处世八面玲珑,四方讨好,从不得罪任何人。他们看似忠厚老实,随波逐流,在乡里拥有极好的口碑。然而,他们内心深处没有真正的道德准则和是非之心。他们迎合世俗,只是为了维护自己“老好人”的形象,却缺乏坚持原则、捍卫正道的勇气。

可以说,“乡愿”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以“伪善”的面目示人,是道德上的“好好先生”。

为什么孔子称“乡愿”为“德之贼”?

孔子之所以称“乡愿”为“德之贼也”,是因为这种人的危害极大。

首先,他们混淆了“善”与“伪善”的界限。一个真正的君子,坚守道义,有时难免会因“不合群”而得罪人。而乡愿这种“伪君子”却因为圆滑而广受欢迎。久而久之,人们会把这种没有原则的讨好当作真正的“德行”,从而导致社会道德标准的败坏。

其次,他们是正道的破坏者。当大是大非来临,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时,乡愿会选择明哲保身,甚至会为了不得罪当权者而站在错误的一边。他们像窃贼一样,悄无声息地偷走了社会对“德”的正确认知和尊崇,腐蚀了社会的道德根基。因此,孔子认为,宁可面对狂狷之士(有原则但行为偏激或保守的人),也绝不与败坏道德的“乡愿”为伍。

典故来源

主要来源:《论语·阳货》,《孟子·尽心下》

相关《论语》章句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译文】孔子说:“没有道德原则的好好先生,正是道德的败坏者。”

——《阳货篇 第十七》